一、牛樟芝的起源:來自台灣山林的珍稀「森林紅寶石」
台灣早期原住民與山林共生,在傳統文化中,牛樟樹不僅是重要的建築材料與祭祀用具,更是他們生活智慧的結晶。
牛樟芝,這種僅生長在牛樟樹上的獨特真菌,因此很早就被原住民發現並應用。傳說中,原住民將其視為珍貴的瑰寶,常將其泡酒或作為日常滋補強身之用,關於其神奇功效的傳說也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這種擁有橘紅或深褐色菌體的真菌,散發著獨特的牛樟木芳香,並帶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苦味。長輩們常說:「越苦越好,越有感。」這個獨特的苦味究竟是什麼呢?答案就在於牛樟芝最核心的活性成分——三萜類。
二、牛樟芝的科學驗證:解密三萜類的獨特潛力
牛樟芝(學名:Antrodia cinnamomea)是一種台灣特有的藥用真菌,它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,僅依附在台灣海拔約 450 至 2000 公尺的牛樟樹上,且必須是腐朽或倒伏的牛樟木材的陰暗潮濕處,甚至深入心材內壁。
野外環境下,牛樟芝子實體要成長至可採收的成熟階段,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。
除了台灣獨有真菌之外,牛樟芝如此備受矚目,關鍵在於獨特的化學組成,
許多研究機構與生技公司進行了多項關鍵實驗,發現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,種類遠超其他蕈菇(如靈芝約有 50 種,而牛樟芝高達 200 多種),含量也相對更高。
牛樟芝分離出數百種三萜類化合物,這類由 30 個碳原子組成,結構極複雜且多樣,其中透過研究證實具有獨特的生理調節作用,例如:
1. 肝臟機能支持: 科學文獻指出,部分三萜類可能有助於保護肝臟細胞、促進肝臟健康,對於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扮演重要角色。
2. 提升保護力: 可能有助於調整體質,提升身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。
3. 滋補強身與精神旺盛: 協助身體增強體力,維持日常活動的活力。
4. 調節生理代謝: 部分成分可能對新陳代謝有所幫助,進而支持整體健康。
三、牛樟芝培育方式:影響活性成分的關鍵因素
牛樟樹的經濟價值高,早期未建立法規約束,造成大量盜伐,截止目前數量已相當稀少,台灣政府列入一級國寶級保育樹種,嚴禁砍伐,並嚴格規範牛樟芝販售前須提供合法原料來源及安全認證。
主要培育方式分為以下幾種:
1. 牛樟樹種植: 從源頭開始的培育方式,很考驗種植環境、水源、養分等條件,目前數量相當稀少,且從種植到可以產生牛樟芝需時甚久。
2. 椴木培養: 模擬野生環境,將牛樟芝菌種接種在牛樟椴木上培養,但是其來源是否合法需要小心,而且要注意木材來源是否真得是牛樟木以及重金屬汙染問題。
3. 固態培養: 將牛樟芝菌種培養在由穀物、纖維等組成的固態培養基上。這種方式能有效產出豐富的多醣體,也能含有一定比例的三萜類,相較液態培養,成分更為完整。
4. 液態發酵培養: 最快約 7 到 14 天就能完成菌絲體培養,將牛樟芝菌種在液體培養基中發酵,
此法主要產生牛樟芝菌絲體,產品以多醣體為主,但三萜類含量通常極少或缺乏,因此其保健效益與野生或椴木培養子實體有所不同。
必須提供的安全認證及研究報告:
1. 原料詳細加工或製造過程說明:必須清楚說明牛樟芝原料是如何生產、加工的,包括其培養方式(例如:椴木栽培子實體、固態培養子實體、液態發酵菌絲體等),以及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所有製程細節。
2. 90天餵食毒性試驗報告: 這個試驗會在大鼠等實驗動物上進行,以評估長期(90天)食用該牛樟芝原料可能產生的毒性反應,並找出其「無明顯不良作用劑量 (NOAEL)」。
3. 原料規格證明:提供牛樟芝原料的詳細規格,包含主要成分(例如:三萜類、多醣體)的含量分析、微生物檢測、重金屬檢測等,確保原料的品質和純度。
以下報告對產品安全性要求更高評估 :
1. 90 天人體安全性評估: 試驗設計為健康受試者每日口服 6 粒(早晚各 3 粒),連續服用 90 天後,所有參與者在生化檢驗值上皆未出現不良變化,顯示本產品在建議劑量下具有良好耐受性與安全性。
2. 國際專利認證 : 日本、韓國、歐盟 Novel Food 許可